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 展览内容

  在贵州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杰出文入学者们留下大量优秀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者有明代名臣孙应鳌,清代名儒郑珍、莫友芝,清代学者、诗人周渔璜,清代戏曲家傅玉书,晚清外交家、学者黎庶昌等等。明清时期不少学者雅士到贵州游历、做官、讲学,外地文化与贵州文化的交流互动也极大地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和文献。
  贵州省图书馆作为全省文献收藏中心,所藏汉文古籍占全省的一半,共计10288部、117581册。从历史年代来看,上起明代,以清代中期至清末版本居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贵州省图书馆进入全国善本的书籍有82部。这些古籍中,有十几部兵书原系何应钦收藏的珍品。如明刻本《删定武库益智录》、清刻本《标题武经七书开宗》等书为海内孤本。在馆藏四百部乙级善本中,刻本因其印制精良取胜,抄稿本以地方特色为优。
  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较为丰富,在其入藏的4万余册古籍中,以史部书籍居多。已故教授王佩芬所捐书籍占总量的十分之一、二。
  贵州省博物馆古籍以版本精良为特色,在其入藏近1万册古籍中,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国家珍善本就占了70余部,弥足珍贵的北宋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说众许摩诃帝经》、《放光摩诃艘若波罗蜜经》(一级甲等)、宋元递修本《新编方舆胜览》(一级乙等)均系其收藏。
  遵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清代贺长龄主修,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编撰的道光《遵义府志》,在全国地方志中为上佳之作,被梁启超誉为清代“府志第一”。现今遵义市图书馆仍保存有部分原刻《遵义府志》版片。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包括汉文古籍和民族古籍。其汉文古籍15687册,年代较早者为明嘉靖刊本。以莫藏黎批乾隆本《纲鉴正史约》最为精善,为海内孤本。
  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藏古籍6803册,收藏重点是与之匹配的医家类古籍。
  贵州的汉文古籍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内涵,这些古籍记录了贵州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发展演进的足迹,是先贤留给今人的一份珍贵而厚重的文化遗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文化千岛”之誉。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贵州的民族古籍主要有彝文、水文和布依文古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对民族历史、语言、艺术、习俗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古彝文献记载,在汉武帝开辟西南夷、唐蒙通夜郎之前,夜郎这个国家早就存在了。其立国的历史远比汉朝为早,并且有着独立的国家政策权力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夷人不但有着自源文字古彝文,并且早就用彝文记录下了丰富的各类典籍。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集整理和翻译了大量散存于民间的彝族古文献。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一至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贵州有55部彝文古籍入选。
  水书是迄今世界上活着的象形文字典籍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罕见的一份遗产。水书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民间知识的综合记录导体现,涉及天文、地理、攻守、出行、伦理道德、工艺美术、农耕渔猎、宗教信仰、历法预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水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贵州是水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一至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省共有65部水文古籍入选。
  布依文古籍大致分为经书、傩书和口传古籍。经书是指用于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测吉占卜、开路悼念的经文古籍。内容涉及信仰、政治、历史、经济、伦理、文学、民族关系等方面,被称为布依族的“百科全书”。傩书是指用于还愿祈祷、祭祀神仙、表演傩戏、倡导孝道的经文古籍。其内容涉及布依族的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曲等,史料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被称为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口传古籍“古歌”是指用于丧葬仪式上由布摩和歌师演唱的歌(布依语称“弯”)。古歌的内容除了表达生者对死者哀悼的内容之外,还涉及万物起源、古代生产生活、哲学、伦理、宗教、习俗、爱情婚姻等内容,对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荔波县档案馆中报的4部布依文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此成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新增语种。目前,贵州共有18部布依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贵州是多民族、多文化汇合交流之地,卷帙繁富的少数民族古籍与汉文古籍一样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未曾中断的本土文化传承脉络,展示了贵州特有的“多元一体”、五彩缤纷、和谐共生的文化形态,更见证了我们的祖先为共同缔造中华文明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一页
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